何为“真正为孩子好”?
许多家长找到我们规划师,都说自家的孩子没有学习意识,不知道要学习。而且是除了学习,对什么都感兴趣。不难发现,前来寻求帮助的家长都觉得自家孩子有需要改进的地方。但是反过来,如果一个孩子只关注学习,对学习之外的所有事情都置之不理、不感兴趣,家长就会觉得很欣慰,认为孩子懂事,知道要学习。甚至,家长为了不打扰孩子学习,恨不得把饭喂到嘴边,所有家务都不让他们碰,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。所以有些孩子到了大学,因为没有基本的自理能力,甚至连袜子都不会洗。这样的孩子是真的好吗?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摇头,那孩子是最需要改变的那一个吗?未必。
更需要的改变的,是促使孩子养成这种习惯的人--家长。
这一类家长,为了让孩子做到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,倾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不打扰他学习的各种外部支持。但家长却忽略了孩子人格的培养、自理能力的培养。世界精彩不看一眼,只对着面前的书本低头苦读。这样的学生,离开父母的荫庇,他在生活上不会照顾自己,可能也不知道怎么跟其他同学相处,甚至适应不了大学校园的生活。这里不是危言耸听,我们到网上搜一下,不乏“大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”的新闻。虽然例子可能有些极端,但相信家长都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很多家长认为,孩子从入学的那天起,他的身份就只有学生这一个,就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,生活上的这些能力,可以长大了之后再培养。但是家长们忘了,学龄期的孩子,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的关键时期,也是生活技能、人际交往、社会规则学习的关键时期。如果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,从没承担过任何的责任,如何让他在成年之后,承担家庭责任,社会责任呢?如果一个孩子在小时候,从来不去跟他人交往,如何让他在成年之后,去融入群体,融入社会呢?
东林书院上写的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”,其实也是新时代的学生所要具备的素养。不是埋头苦读,而是要与社会互动。另外这几年的高考作文从“一带一路”到“共享单车”,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走出房间,走出教室的必要性。
人的一生中,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,一是与自己的关系,二是与他人的关系,三是与自然的关系。而这些,都是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,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,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习得的。所以,如果当家长发现孩子把自己锁在一个闭塞的小世界,只读书不出来的时候,不是要为此感到庆幸,而是要引导孩子多抬起头看看生变的生活。也应该在孩子小时候,培养他的责任意识,动手能力,让他在家里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;以及在学校同学交往的能力,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“乖宝宝”。
其实,家长如果真的为学生好,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揽过来,帮孩子做,或者将这些事情都隔绝在他的世界之外,而是应该陪着孩子,教他去解决和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,在学习和生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。
想了解更多关于学习生活的咨询,请关注“北京新东方学校中小学一对一”网站,更多精彩等您发现!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