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SDN 发表于 2020-1-2 17:46:05

近十年纪据库流行趋势纵览!存储计算分离、ACID 全面回归......

https://p9.toutiaoimg.com/large/pgc-image/RUxFuc67hO0oNi作者 | 黄东旭
责编 | 郭 芮
回看这几年,分布式系统领域出现了许多新东西,特别是云和 AI 的崛起,让这个过去其实不太 sexy 的领域一下到了风口浪尖,在这期间诞生了许多新技术、新头脑,让这个古老的领域重新焕发生机。站在 2010s 的尾巴上,我想从数据库、硬件、测试、运维等角度,跟各人一起聊聊分布式系统令人振奋的进化旅程,以及谈一些对 2020s 的大胆猜想。
无论哪个时代,存储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,今天先聊聊数据库。在过去的几年,数据库技术上出现了几个很明显的趋势。
https://p3.toutiaoimg.com/large/pgc-image/RT4Gwk56bt5iOJ存储和计算进一步分离
Snowflake 的架构关键点是在无状态的计算节点 + 中间的缓存层 + S3 上存储数据,计算并不强耦合缓存层,非常符合云的头脑。从最近 AWS 推出的 RedShift 冷热分离架构来看,AWS 也认可 Snowflake 这个搞法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。
另外这几年关注数据库的朋友不可能不注意到 Aurora。不同于 Snowflake,Aurora 应该是第一个将存储—计算分离的头脑用在 OLTP 数据库中的产品,并大放异彩。Aurora 的乐成在于将数据复制的粒度从 Binlog 降低到 Redo Log ,极大地减少复制链路上的 IO 放大。而且前端复用了 MySQL,基本做到了 100% 的应用层 MySQL 语法兼容,并且托管了运维,同时让传统的 MySQL 适用范围进一步拓展,这在中小型数据量的场景下是一个很省心的方案。
虽然 Aurora 获得了商业上的乐成,但是从技术上,我并不觉得有很大的创新,熟悉 Oracle 的朋友第一次见 Aurora 的架构可能会觉得和 RAC 似曾相识。Oracle 大概在十几年前就用了雷同的方案,甚至很完美的解决了 Cache Coherence 的问题。另外,Aurora 的 Multi-Master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从最近在 ReInvent 上的说法来看,现在 Aurora 的 Multi-Master 的主要场景还是作为 Single Writer 的高可用方案,本质的原因应该是现在 Multi-Writer 采用乐观冲突检测,冲突检测的粒度是 Page,在冲突率高的场所会带来很大的性能下降。
我以为 Aurora 是一个很好的迎合 90% 的公有云互联网用户的方案:100% MySQL 兼容,对一致性不太关心,读远大于写,全托管。但同时,Aurora 的架构决定了它放弃了 10% 有极端需求的用户,如全局的 ACID 事件 + 强一致,Hyper Scale(百 T 以上,并且业务不方便拆库),需要实时的复杂 OLAP。这类方案我觉得雷同 TiDB 的以 Shared-nothing 为主的设计才是唯一的出路。作为一个分布式系统工程师,我对任何不能程度扩展的架构都会觉得不太优雅。
https://p26.toutiaoimg.com/large/pgc-image/RT7S2kzFTfre26分布式 SQL 数据库登上舞台,ACID 全面回归
追念几年前 NoSQL 最风光的时候,各人恨不得将统统系统都使用 NoSQL 改造,虽然易用性、扩展性和性能都不错,但是多数 NoSQL 系统都扬弃掉了数据库最重要的一些东西,例如 ACID 束缚,SQL 等等。NoSQL 的主要推手是互联网公司,互联网公司的简单业务加上超强的工程师团队,NoSQL 丢掉的东西当然能用某些工具简单搞定。
但最近几年各人渐渐发现低垂的果实基本上没有了,剩下的都是硬骨头。
最好的例子就是作为 NoSQL 的开山鼻祖,Google 第一个搞了 NewSQL (Spanner 和 F1)。在后移动时代,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,要求越来越实时,同时对于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强。尤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来说,一方面产品面临着互联网化,一方面不管是出于监管的要求还是业务本身的需求,ACID 是很难绕开的。更现实的是,大多数传统公司并没有像顶级互联网公司的人才供给,大量汗青系统基于 SQL 开发,完全迁移到 NoSQL 上肯定不现实。
在这个背景下,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,我以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,在开源数据库这个市场上最后一个 missing part,终于慢慢盛行起来。
https://p6.toutiaoimg.com/large/pgc-image/RTJXJ1kBqzfCnu云基础办法和数据库的进一步整合
在过去的几十年,数据库开发者都像是在单打独斗,就似乎操作系统以下的就完全是黑盒了,这个假设也没错,毕竟软件开发者大多也没有硬件背景。另外如果一个方案过于绑定硬件和底层基础办法,一定很难成为究竟尺度,而且硬件非常不利于调试和更新,本钱过高,这也是我不停对定制一体机不是太感兴趣的原因。
但是云的出现,将 IaaS 的基础能力变成了软件可复用的单元,我可以在云上按需租用算力和服务,这会给数据库开发者在设计系统的时候带来更多的可能性,举几个例子:
1、 Spanner 原生的 TrueTime API 依赖原子钟和 GPS 时钟,如果纯软件实现的话,需要牺牲的东西许多(例如 CockroachDB 的 HLC 和 TiDB 的改进版 Percolator 模子,都是基于软件时钟的事件模子)。但是长期来看,不管是 AWS 还是 GCP 都会提供雷同 TrueTime 的高精度时钟服务,如许一来我们就能更好的实现低耽误长距离分布式事件。
2、 可以借助 Fargate + EKS 轻量级容器 + Managed K8s 的服务,让数据库应对突发热点小表读的场景(这个场景几乎是 Shared-Nothing 架构的老大难问题),比如在 TiDB 中通过 Raft Learner 的方式,配合云的 Auto Scaler 快速在新的容器中创建只读副本,而不是仅仅通过 3 副本提供服务;比如动态起 10 个 pod,给热点数据创建 Raft 副本(这是我们将 TiKV 的数据分片设计得那么小的一个重要原因),处理完突发的读流量后再销毁这些容器,变成 3 副本。
3、冷热数据分离,这个很好理解,将不常用的数据分片,分析型的副本,数据备份放到 S3 上,极大地降低本钱。
4、 RDMA/CPU/ 超算 as a Service,任何云上的硬件层面的改进,只要暴露 API,都是可以给软件开发者带来新的利益。
例子还有许多,我就不一一列举了。总之我的观点是云服务 API 的能力会像过去的代码尺度库一样,是各人可以依赖的东西,虽然现在公有云的 SLA 仍然不敷理想,但是长远上看,一定是会越来越美满的。
https://p3.toutiaoimg.com/large/pgc-image/RTJXJ7YR5xGDl数据库的未来在哪里?
数据库的未来是更加的垂直化还是走向统一?
对于这个问题,我同意这个世界不存在银弹,但是我也并不像我的偶像,AWS CTO Vogels 博士那么悲观,相信未来是一个割裂的世界(AWS 恨不得为了每个细分的场景设计一个数据库)。过度地细分会加大数据在不同系统中流动的本钱。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:

[*]数据产品应该切分到什么粒度?
[*]用户可不可以不用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?
第一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,但是我觉得肯定不是越细越好的,而且这个和 Workload 有关,比如如果没有那么大量的数据,直接在 MySQL 或者 PostgreSQL 上跑分析查询其实一点问题也没有,没有必要非去用 Redshift。虽然没有直接的答案,但是我隐约觉得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是息息相干的,毕竟没有银弹,就像 OLAP 跑在列存储引擎上一定比行存引擎快,但是对用户来说其实可以都是 SQL 的接口。
SQL 是一个非常棒的语言,它只描述了用户的意图,而且完全与实现无关,对于数据库来说,其实可以在 SQL 层的后面来进行切分,在 TiDB 中,我们引入 TiFlash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动机很简单:
1、用户其实并不是数据库专家,你不能指望用户能 100% 在适当的时间使用适当的数据库,并且用对。
2、数据之间的同步在一个系统之下才气尽量保持更多的信息,例如,TiFlash 能保持 TiDB 中事件的 MVCC 版本,TiFlash 的数据同步粒度可以小到 Raft Log 的级别。
另外一些新的功能仍然可以以 SQL 的接口对外提供,例如全文检索,用 SQL 其实也可以简洁的表达。这里我就不一一展开了。
我其实坚信系统一定是朝着更智能、更易用的方向发展的,现在都 21 世纪了,你是希望每天拿着一个 Nokia 再背着一个相机,还是直接一部手机搞定?
作者:黄东旭,分布式系统专家、架构师、开源软件作者。PingCAP 联合首创人兼 CTO,着名开源项目 Codis/TiDB/TiKV 主要作者,曾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、网易有道及豌豆荚。2015 年创业,成立 PingCAP,致力于下一代开源分布式数据库的研发工作,善于分布式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,高并发后端架构设计。
声明:本文系作者投稿,版权归作者个人所有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近十年纪据库流行趋势纵览!存储计算分离、ACID 全面回归......